我在台夫特的一年 My First Year at TU Delft


來到TU Delft讀書的第一學年即將結束,該是時候來個簡短的回顧。

我所就讀的 program 名稱是 European Post-master in Urbanism (EMU),中文暫且翻譯為歐洲碩士後都市主義 (或都市學),這幾個月我終於感受到 Delft Approach of Urbanism 的特殊之處,這裡的 Urbanism 並非侷限於都市規劃或都市設計,而是要訓練學生成為具有建築、都市、景觀此三專業都可掌握並且運用的空間規劃專業者,這些語句過往在網站上讀到都沒什麼感觸,但這幾個月感受尤其深刻,因為自己必須要真實地畫出這些上述專業的分析圖,並站在都市治理邏輯,依時間發展向度統合呈現。就我所知,臺灣目前並沒有對應的學系採用這樣的跨學科教學方法。

2020.05 難得的總圖草地野餐 (photo credit: Enrico Corvi)

認識Urbanism

首先,我們必須要從 Urbanism 是什麼來理解,Urbanism 為一個綜合性的空間學科,結合都市尺度與地景設計作為建築教育的一部分,Urbanism 學科的成形與荷蘭戰後時期建築師在空間專業領域的實務操作經驗息息相關,包含都市重建 (例如: Amsterdam Extension Plan) 與大尺度造地計畫 (例如: IJsselmeerpolders) (註1),加上荷蘭特殊的國土空間特色,三分之一國土低於海平面,因此從古至今便有許多與水共生的經驗智慧,最為人所知的便是風車地景。在如此的地理環境特色中,空間規劃始終由國家公部門所掌握,因為其具有「國土安全保護」與「公共性」意義;特殊的是,水文地景的分析與設計,始終須納入時間變化向度,也就是地景 (Landscape) 學科所著重的形態變化與時間維度。1970年代,TU Delft的Urbanism學院正式於建築學院中成立,教學方法上則強調跨專業結合 (Multi-discipline) 、設計導向 (Design-oriented)以及空間形態分析 (Morphology),近年系上幾位老師最為人知的研究便是荷蘭的西南三角洲 (Southwest Delta)。

其中,我深深為地景學 (Landscape) 所感動,尤其地景都市主義 (Landscape Urbanism) 與地景生態學 (Landscape Ecology),我認為這些1980年代由所提出的具有學科融合意涵的設計方法,亦即,將地景視為規劃設計的主軸維度,並取其成長變化的特性,納入「時間向度」的變化考量,其實正是當代空間專業者面對氣候變遷所需要的調適性架構。舉例而言,這學期設計課的project,我引用 Landscape Urbanism 之中的 Drosscape 作為工業區棕地再生的理論架構,提出方案將既有的荒廢空間轉為可包容新都市生活之場域。

本學期設計課的個人設計: 倫敦李河谷下游空間再生規劃 A Proposed Master Plan for the Lower Lea Valley in London (individual project)

設計科系的矛盾:實務訓練 vs 研究型學科

這學期的方法課 (methodology) 令我印象深刻,第一堂課老師 (Steffen Nijhuis) 便以建築學院的研究是不是研究 (scientific research) 開啟課程序列,我想這畢竟是強調實務工作勝於研究的本校常被質疑之處。第二周老師準備的文本為 Creswell (2009) 的研究設計 (註2),文章裡面介紹了四種主要的認識論,與如何選擇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設計有關,分別為後實證主義 (postpositivist worldview)、社會建構主義 (social constructivist worldview)、倡議與參與主義 (advocacy and participatory worldview) 與實用主義 (pragmatism),以下就我的理解來舉例說明:城鄉所的研究主流採取後實證主義,以政治經濟學角度去理解空間的社會關係及政治關係是如何被建構的,並以理論支持分析敘事的過程,大多數碩論的經驗研究皆是以此為根基發展,也就是王志弘老師時常提到的,碩士論文就是學習如何好好地述說一件事情。

相對地,Steffen 認為台夫特建築學院 (Bouwkunde, BK) 的研究主要是循實用主義 (Pragmatism),即重視實用性與可行性,目前我在幾個課程內都有感受到,設計過程需要包含大尺度的 Scenario thinking,依據不同的政治或氣候條件提出不同強度或配置的方案,小尺度則要提出不同設計方案的組合 (design solutions),並透過分析軟體 (Space Syntax或Gis) 或專業諮詢等方式評估並模擬未來的狀況,並呈現出最終設計的抉擇過程。整體而言,老師認為在 Urbanism 的研究設計屬於 Research (through/by) Design,可歸類為  Mode 2 Science,也就是承認此非典型的研究型學科,而是實用型學科。當然上述為課堂思辨,實際上,系上每個老師的研究方法與領域各異,難以一言蓋論。不過我很喜歡這個觀點以及討論,可以感受到 Urbanism 學系很認真地在建立並反思近年的教學與實踐歷程,這樣以設計為主體的思考辯證是我過往沒有經歷過的,可以幫助自己思考規劃設計者的角色以及貢獻。

2019年11月,我們前往蘇利南 (Paramaribo, Suriname) 舉辦參與式工作坊 (photo credit: Meri Chang) 

空間教育方法反思

建築、都市、景觀所結合的 Urbanism 對我而言其實是一種統合性的空間專業,我可以理解課程設計與老師想要教給我們內容,但實際的教學法還是有許多可以調整的空間。這一年在 EMU 的學習,我感受到不同背景學生學習的差異與困境,身為一個規劃背景的學生,我擅長的部份在於可以快速理解大範圍空間議題,並且系統化的分析,對我而言,這幾個月快速成長的是小尺度的圖面表現法, 然而,對於大部分建築背景的同學而言,則是以另外一種學習路徑,練習如何以大尺度地思考街區與都市關係,但就我觀察,建築專業的同學時常有尺度無法轉換銜接的困境,容易突然跳到細節設計,而忽略課題全貌。

我很喜歡 EMU 整體的課程規劃,教學是以設計課 (design studio) 為主軸,再搭配理論課 (theory)、方法課 (methodology) 與技術課 (design supportive technology),後三者的主題與內容完全搭配該學期的設計課進行,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舉例而言,第一學期設計課主題是空間正義 (基地為阿姆斯特丹),技術課安排具有 Gis 與 Space syntax 專業的兩位老師,教案設計皆是圍繞如何呈現空間中的弱勢與社會隔離這個主軸;第二學期設計課主軸是倫敦 Lea Valley 的住宅再發展與地景設計,理論課便搭配地景專業老師,其實就是一門都市設計導論,比起設計課,我更喜歡其他課程的安排。由於 EMU 設定是 post master,上述課程除了設計課之外,皆屬博士生的選修課,以 seminar 形式進行。不過 EMU 也不是所有方法都有照顧到,身為城鄉所的畢業生,我必須說參與式規劃設計在 TU Delft 並不盛行,基本上老師會口頭提醒大家參與與民眾互動很重要,但實際上於設計課並不會要求學生在設計課走入基地互動,因而也沒有相應的田野調查與質性研究課程。

2019.09 阿姆斯特丹校外教學  (photo credit: Federico Bernal)

最後不免要提到 Covid-19,這四個月由於病毒的影響,所有教學改為線上進行,我認為在教學與學習上皆有非常大的影響,畢竟我們是高度仰賴手繪、圖面溝通以及小組合作的學科,雖然老師很用心準備並適應科技互動方式,但比起一般時期,人際互動的比重依舊無法相比。接下來還有一年,有機會再來分享荷蘭觀察!

據說是本校必拍地標,但我覺得那個e上面圓圓的彷彿隨時會滑下來


參考文獻
  1. Nijhuis, S., Stolk, E., & Hoekstra, M. J. (2017). Teaching urbanism: the Delft approach.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170(3), 96–106. https://doi.org/10.1680/jurdp.16.00013.
  2. Creswell, J.W. (2009) 'The selection of a research design.' In: Idem.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London etc.: Sage, pp. 3-21.

關於選系的補充說明

TU Delft建築學院設有兩種Urbanism碩士,看起來類似,不過就我理解,目標學生跟訓練方式不太相同,荷蘭的大學部是3年制,所以Urbanism track (normal master) 可以理解為臺灣的大四加上碩一碩二訓練,適合在臺灣讀完學士的同學應屆申請,原就讀建築、景觀、都市規劃或相關設計科系任一背景都適合,因為Delft的Urbanism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會運用到都市規劃專業對大尺度的分析理解,景觀專業對於空間、生命、地景分析方式的應用,以及建築專業的各種表現法以及小尺度空間品質設計。基本上來就讀Urbanism的人多是建築背景,畢竟過去所有學科都是從建築領域再分支發展出來,建築本位很重。

EMU對於以上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相同,但相較於Urbanism track的大班制,EMU每屆約只有5-10人,近似於臺灣的研究型碩士,第一年每學期都有理論課與方法課,由於為post master,課程皆為專題 (seminar)形式,也屬博士選修,除了設計課,會有博班的同學出現在課堂中。過去許多EMU畢業生都繼續攻博。設計課程方面,就我的理解,EMU如同將Urbanism track的內容濃縮在一半的時間教授,學生的吸收力要很強。我有時候也在想,如果自己就讀Urbanism track,是否就可以在比較有餘裕的時空中學習設計...EMU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有四校合作(威尼斯、魯汶、巴塞隆納),第3學期可以出去交換,體驗歐洲學風。

其他關於科系的細節就請大家上網頁瀏覽,我覺得相比於荷蘭其他學校,Delft網頁建置的資訊滿充份的。
  1. Urbanism: The Urbanism track is one of five specialisation tracks within the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Building Sciences master programme. On graduation, students receive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Building Sciences (Urbanism track).
  2. European Post-master in Urbanism (EMU): The European Post-master in Urbanism (EMU) is an advanced master degree that engages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cities and landscapes, in a jointly run programme by TU Delft, KU Leuven, UPC Barcelona and 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 All four universities adhere to the specifically European tradition that views urbanism as a collection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disciplines, which aim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all citizens.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