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山-打工旅遊帶給我的轉變


其實尚山本人很靦腆

「印象最深刻的是熊本地震,當時我在阿蘇,雖然震央在熊本,但那個晚上九州到處餘震不斷,店長一直跟我們說九州要沉了,於是跟伙計就開著兩台車,連夜把我跟當時住宿的旅客載出去,那個晚上所有人的手機警報都不斷地響著,車內充滿緊張氣氛。平時通往熊本的道路已經不通,店長繞了點山路,往北先抵達日田,我就這在這裡與民宿的夥伴們分道揚鑣,往北從福岡飛回臺灣。」

作為人物故事的第一篇,我想到的是學生時期的朋友楊尚山,楊尚山的論文以民生社區的咖啡店為主題,平常在研究室也沖的一手好喝咖啡。尚山在進入職場前,曾到日本打工旅遊一年。那一整年的遊歷實在精采,3月的某個溫暖午後,我跟詩唯足足聽了一整個下午,印象最深的便是熊本地震了,當時尚山才到阿蘇的GUESTHOUSE換宿沒多久,便戲劇性地遇上熊本地震、連夜逃離返臺。

由打工旅遊深入認識地方

再次回到日本,尚山選擇從長崎開始。長崎是江戶幕府唯一的海外貿易口,蘭學興盛、中國移民多,加上長崎具有明治維新的時代意義(註1),進到城市裡面,仍可感受城鎮是以明治維新的光榮為傲,並且作為地方發展文化觀光的主軸。

打工旅遊並沒有我們原先想像的那麼浪漫,聽尚山講完才瞭解,原來換宿僅以工作換取食宿,基本上不會給薪,自己需額外尋找打工機會。「當時我寫好紙本簡歷,走在長崎的街上,鼓起勇氣一間一間走進去問,可是我那時候日文還不太好,被很多店家直接拒絕,最後,我終於找到一間臺灣人開的店,老李老闆收留了我,我就在老李的居酒屋打工賺零用錢!」

長崎CASANODA GUESTHOUSE(圖:楊尚山提供)

離開長崎後,尚山透過WWOOF(World 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註2)展開下半年在兵庫縣與周邊地區的農場生活。兵庫縣有機農業特別興盛,約末半個世紀前,熊本發生嚴重的工業污染事件--水俁事件,那之後便開啟了日本的環境轉型契機,許多有機農業相關的研究單位與非營利組織設立在兵庫縣,著重於發展有機農業與培育相關產業環境。

尚山在兵庫縣篠山市一位老爺爺經營的農場種黑豆。那時候是夏天,正逢祈求農業豐收的慶典「篠山カテンシヨ祭」(萬人共舞),慶典時期京都人亦會前來參與,屬鄉村地區難得一見的盛會。慶典過程大致是,人們在空地上搭建舞台,舞台上有人演奏樂器,以一個重複的歌曲旋律,搭配即興創作的歌詞歌唱,除了邀請來參加的單位輪流上台跳舞,也開放民眾上台參與。黑豆爺爺帶著當時在換宿的尚山一起參加,除了教他唱歌、跳舞,還在廣場旁喝一點小酒。那天是尚山在兵庫縣的一段美好回憶。

農場經驗並非都是溫馨結尾,另一個WWOOF農場便讓尚山吃盡苦頭。每天在農場中皆需採收大量蔬菜並且養雞,在農場中,雞的糞便可以製作肥料,餵雞的食物則為賣不出去的蔬菜,每個環節確實地落實生物循環系統。「撿雞蛋比想像中麻煩,一踏進去,雞就會圍過來一直戳你,常常是一群雞霸佔在一個角落,還得把雞群撥開,才能拿到雞蛋...」尚山生動的敘述農場的甘苦,我們卻邊聽邊笑,真是宛如綜藝節目一日三餐。最後,尚山往北移動到福井與金澤,在金澤換宿的GUESTHOUSE擔任櫃檯工作,回想起來,這可是一年之中最為輕鬆愜意的時光。

2017年於金澤兼六園,值得紀念的長髮造型(圖:楊尚山提供)

打工旅遊作為一種旅行方式

這幾年我們身邊不乏有去日本打工旅遊的朋友,或許仍可稱之為風潮。在這個國際旅遊越來越普遍的世代,尚山認為,打工旅遊其實可以視為我們這個世代的一種「旅行方式」,其中收穫豐碩與否的關鍵,在於換宿工作選擇、打工安排、旅遊計畫、經濟如何自足以及自己開放學習的心態。

常見的日本打工旅遊策略有二類型,一種是選擇時間待在定點,多是以大城市為主要的換宿地點,透過仲介或相關網站找到工作,自身的語言程度也會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性質。旅遊時間排安排部分,以常見的旅館工作為例,除了每週以一定的工作時數換取免費食宿,換宿期間則可視工時狀態,於當日下班後或休假日安排短暫旅遊。選擇待在同一個城市的優點是可穩定地累積一定積蓄,最後再行安排長程旅遊。

「另一種移動計畫就是像我,事先決定好一些想去的城鎮,旅行途中再視情況持續找下一個地點!」尚山在日本的一年時間,為自己設定的原則只有「不下大阪,不入京」,不去主流的觀光城市,以認識日本鄉土為主軸。在地點與地點之間、工作與工作之間的轉換期,尚山便把握機會在周邊地區旅遊。

尚山自己觀察,這一年在日本認識的打工度假友人,亞洲人以年輕人居多,歐美則不乏有中年人。尚山在日本WWOOF期間,便曾遇到一位法國人中年人士,銀行的高階主管,因即將退休,計畫下半人生回鄉投入有機農業,便提前前往日本體驗、學習。此外,許多換宿人「即時行樂」的生活態度亦令他印象深刻。

2016正逢三年一次的瀨戶內海藝術季,日本打工旅遊的第一個月,尚山加入臺灣藝術家團隊的志工工班,共同完成作品「種子船」(圖:楊尚山提供)

景觀設計從關心生活周遭開始

「其實跟一般人說我是做設計的,別人大概就可以知道,如果想要淺顯易懂的跟大眾說明,會說我是設計『公園』,不過公園其實只是一部分啦!」回到臺灣後,尚山延續自身所學專業,任職於臺北的景觀設計公司。

不知道大家對於景觀設計相關工作有什麼樣的想像?景觀規劃、景觀設計可以說是負責建築以外的戶外空間,在都市公共空間中,的確是以大家所認識的公園為主。不過首先,公園有不同「類型」,例如:與公共建設結合的公園、與博物館結合的公園、與體育館結合的公園、水圳與周邊環境改善等;第二,以「尺度」而言,有區域型的地景規劃,中小尺度的鄰里公園或庭園設計;最後,若以「縱向」時程來理解,則可分為「規劃」、「設計」與「監造」。

「規劃」往往範圍較大且關乎地方發展的整體定位,舉例來說,若有一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的日式宿舍群落,專業團隊在前期規劃階段的工作,可能包含建築物測繪、耆老訪談、歷史文獻調查、周邊地區發展研究等部分,接著再依據這些前期基礎分析與特色掌握,提出未來再利用方向及願景藍圖;「設計」階段為較容易理解的畫圖工作,設計者需依據前述規劃的概念,發展細部的修復設計細節,實際將構想落入實際的尺寸、對應位置,以精準的製圖方式,繪製成施工人員可依循的圖面;最後的「監造」,指的是廠商在做營造工程時,前期做設計的人員需同步辦理驗收、查核與各種測試,簡單來說,就是現場需有人檢查營造廠是否照最初的設計施工,或者途中遇到什麼困境需即時處理解決。

現今,景觀、建築或都市規劃這些空間相關專業公司,往往也會依據案子規模大小或各家公司的專業取向,有跨領域的合作關係。畢竟在空間生活的仍是人們,文化歷史與地方的社會發展是其中關鍵課題,空間專業團隊往往也會與地方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連結,因此除了空間專業之間的合作,亦可能與社區營造、地方產業有跨領域的關連。

其實即使不具有空間相關背景,也可以透過不同方式共同來參與生活周遭的公共環境提升。主動關心與認識便是最重要的一步,不管是關注地方建設進度、參與鄰里座談、參加導覽活動認識地方文史,或主動投入社區鄰里角落美化,各種大大小小的行動過程,都將累積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公共空間的理解,進而對未來的生活環境有更多元的想像。

2018年3月,楊尚山、張詩唯與我

至於日本打工旅遊的經驗對自己有什麼影響?其實這個問題楊尚山一開始講不太出來,直到鉅細靡遺分享完日本那年的故事後,他才補充道:「回到臺灣找工作時候,自己才感受到,日式環境營造的美學對我影響很深」這也是為什麼尚山回臺灣後選擇到目前這間[接案取向多有日式宿舍再利用規劃的]景觀公司工作。

接下來,尚山又安排了西藏之旅,「如果沒有去日本那一年,我今年會安排去西藏嗎?不能說不會,但每件事情一定都相互有影響,至少在行動力方面,我知道自己成長了很多。」


-
註1:長崎周邊地區則是許多維新重臣出身的地方。封建時期,每個地方的大名都有自己的勢力,薩摩藩(鹿兒島)與長州藩(山口縣)這兩個幕末的強藩,便積極的學習西方知識,包含軍事與工業化相關發展,當時坂本龍馬便在長崎建立海援隊基地,連結兩個藩的關係、建立薩長同盟,薩長同盟即為倒幕的主要勢力。這也反映在,組成明治政府後,許多行政官為薩摩藩與長州藩所出身,明治三傑亦皆出身於此。明治三傑中,「大久保利通」與「西鄉隆盛」為鹿兒島人,「木戶孝允」則為山口人。

註2:WWOOF(World 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為有機農場的打工換宿平台,申請後可以在農場內生活,一起從事有機農業,並由農場提供食宿。可接受的打工換宿期間相對彈性。

-
後記:特別謝謝楊尚山爽快地答應約訪,讓原本還停留在構想階段的七年級計畫,踏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留言

熱門文章